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九龍城茶葉店

 



先施的故事

1900-2000 百載光輝先施的故事軒尼

先施「首創不二價」招牌(約1900年)


1914 年先施公司發票

軒尼詩道先施廣告牌


二十年代先施洗衣粉及香皂及汽水樽廣告


1917-1968 德輔道中先施舊貌

1917 通住上海先施天台花園的宏偉梯級

1950 年櫥窗展示來自美國 Burlington Mill 的布料

1924 年化妝品海報


二十年代先施皮鞋廣告


上海出品先施茶葉及二三十年代先施製造的瓷器茶具















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農圃道

相中左邊最高是新亞書院, 矮的是農圃道官立小學, 最遠的是東莞同郷會小學, 右後方是政府辦公大樓, 地下是郵局, 政府辦公大樓已被淸拆及改建為帝庭豪園從相中 KGV 女生校服看來推斷相片應該是 50 年代所拍。



聖保祿醫院

 


車厘哥夫

1949年共產黨接管中國後,曾經有一大群從上海和滿洲流離失所的白俄羅斯難民抵達香港,住在靠近百樂酒店區漆咸路內院周圍的建築物中。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停留了足夠長的時間來處理他們的文件到其他目的地,例如澳洲或加拿大。但有些人取得外國護照後,返回香港居住。


Cherikoff Bakery and Restaurant 車厘哥夫位於彌敦道184號,於1957年12月19日開業,是1970年代蓬勃發展的六家俄羅斯餐廳之一。 餐廳原本應該歸 Cherikoff 家族所有,最後一位老闆 Vic 同樣是白俄羅斯移民,Cherikoffs 和他們的兒子 Vitaly 和媳婦 Ludmilla 在1950年初離香港前往悉尼。


Vic 到達澳洲後,轉營為天然和本土食品的美食家,下貼有他的孫兒在澳洲訪問連結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0C5QXdUJu4


因認識 [ 皮鞋 ] 的老闆關係小時候的我常跟爸爸到尖沙咀警署對面的車厘哥夫一樓吃西餐,窗外是彌敦道的大榕樹, 餐廳內享受冷氣及最愛的薯仔沙律和羅宋湯,地下是餅店,他們的曲奇餅及車輪飽甚為有名。可惜之後結束了西餐廳,把餅店部搬到太子站金都中心地舖繼續營業。




餐廳左邊有 [ 道奇皮鞋 ] 的招牌




Sunning House Hotel

位於希慎道的新寧酒店, 大家有印象嗎 ? 



辰衝書局

從小至女兒的教料書都是在尖沙咀樂道的辰衝書局訂購, 想不到 2020 年的夏天, 居然要寫上一個句號



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四海保齢四海酒店

50 年代四海酒店, 窩打老道培正斜對面 - 四海保齢球埸 ( 即今天的維景酒店) 的前身,右下方的車房到八十年代才拆卸重建



以下黑白照片來自 Gwulo 




1980年代中四海保齡球場拆卸前照片,所有地鋪已關閉




保心安油

 位於上環的保心安油地舖, 門口低調, 但內裡的公司立體 logo 就非常特別




鄧麗君香港故居

鄧麗君香港故居特輯部分內頁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廖孖記腐乳王

 位於佐敦官涌的廖孖記腐乳王, 除了家傳戶繞的腐乳外, 還有其他醬料出售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上海華爾理髮公司

1969 年的照片。位於尖沙咀麼地道的上海華爾理髮公司,傳統上海師理髪店,分樓下男賓及二樓女賓部,小時候曾跟爸爸到華爾整,爸爸在樓下而我就獨自上樓上剪髮,不幸事件就發生了。因個子小,我被安排坐在一件橫放於理髮椅扶手上的木板,突感耳朵刺痛,原來理髮師不小心剪到我的耳珠邊,即埸見血放聲大哭驚動爸爸。最終老板要道歉,更到旁邊的玩具店買了件小玩具給我作為心意。

相片源自 : flickr.com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連卡佛


1977 年德輔道中連卡佛大廈拆卸前最後一瞥
70 年代置地公司為了興建置地廣場,將中環心臟地帶的幾座歷史性建築物拆卸用作重建,包括告羅士打行,連卡佛大廈,溫莎行,公主行和公爵行。相片中的連卡佛大廈(左)是一座非常典雅的建築物,是連卡佛公司的總店,因為需要拆卸,連卡佛公司後來搬往位於皇后大道中的新連卡佛大廈,相片中見到經已拆卸的位置是原來的告羅士打行,據聞告羅士打行有一段時間曾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
Source Gwulo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保良局 – 清末進士岑光樾

胡公文虎紀念辭

#在家看保良清末進士岑光樾

在上星期的 #保良建築see 中,提及過門廊位置的對聯由最後一次科舉的進士岑光樾太史所寫的,今天的在家看保良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位書法家吧!

岑光樾出身於廣東順德,於1904 年參加最後一次科舉並獲賜進士。他期後留學日本,回國後於翰林院任職。他與香港緣份始於 1925 年,當時他受邀到成達書院講授中文和國學,除了於在淪陷時短暫回返鄉避難外,一直在香港專注於發展教育事業,桃李滿門。

岑光樾書法造詣很高,經常受邀撰寫招牌對聯,現今東華義莊大門的對聯及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牌匾亦見他的題字;本局中座大樓也不例外,而且更有七副由他所撰書的對聯及碑刻呢!這批對聯及碑刻全撰於四十至五十年代,當中最早的圖中位於玄關右邊1944 年的「胡公文虎紀念辭」。

岑光樾常用的「鶴禪」鈐印,是他的自號,表明了自己淡泊官場名利之心。另一個他常用的鈐印是「甲辰翰林」,看到它就知道是由岑光樾所撰寫的。

下次到訪保良局中座大樓時,不妨留意一下,欣賞一下這位清末進士的大作吧!

Po Learn From Home – Imperial Scholar Cen Guangyue

In last week’s Po Learn Architecture, we mentioned the couplets at the front porch was written by a former Qing Jinshi (Imperial scholar), Cen Guangyue. Today we are giving you some backgrounds about this calligrapher!

Cen was born in Shunde District, Guangdong. He participated in the last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1904, getting the title of Jinshi, and became an Imperial scholar in the Qing court. After studying aboard in Japan, Cen returned to China and worked in the Hanlin Academy. His relations with Hong Kong began in 1925, when he was invited to teach Chinese and Chinese Studies in Hong Kong; except the time of him taking refuge in Guangdong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Cen remained in Hong Kong and focused on education, nurturing many pupils.

With a high attainment in calligraphy, Cen was frequently invited to write couplets and plaques. His works can be found at Tung Wah Coffin Home, Aberdeen Chinese Permanent Cemetery, and of course, here at the Main Building of Po Leung Kuk! All seven couplets and memorial plaques of Cen in our Main Building were commissioned between 1940s and 1950s, the earliest among them is the “Memorial Plaque of Aw Boon Haw” to the right of the entrance.

The seal of “Hezen” (literally crane-zen) is the hao (art name) of Cen, representing his retirement from pursuing fame and fortune. Cen also had the title of “Jiachen Hanlin” (Hanlin class of 1904) and used it as one of his seals. You will recognise Cen’s works when you see these seals.

Next time when you visit Po Leung Kuk Main Building, don’t forget to take a look at our couplets and memorial plaques, and appreciate works of the calligrapher !


資料來源保良局歴史博物館


Muji HK 刺繡坊

  極具香港本土特色的刺繡